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生涯 > 正文

工作标准及评价办法(工作标准及评价办法最新)

2023-10-10 12401 0 评论 职场生涯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工作标准及评价办法,以及工作标准及评价办法最新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管理工作的评判标准包括哪些
  2. 定义员工工作标准
  3. 工作评价的方法
  4. 安全标准化评审方法
  5. 什么是员工考核标准

管理工作的评判标准包括:

  

①工作范围、内容和要求。

  

②与相关工作的关系。

  

③工作条件。

  

④工作人员的职权与必备条件。

  

⑤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及奖惩办法等。

  

管理工作标准是在管理业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一个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提出工作质量的要求,使各项管理业务有更具体的遵循和依据。

  

建立先进的管理工作标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工作标准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职责,而且还要包括同其它科室的协作关系,为基层服务的工作要求。

  

2、管理工作标准不仅要包括定性的要求,还要有定量的要求。

  

3、管理工作标准的建立要同推行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

  

所谓标准,是用于比较的一种大家均可接受的基础或尺度。工作标准(work standards)是指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员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时间,他完成这样的工作应该用预先设定好的方法,用其正常的努力程度和正常的技能(非超常发挥),所以也称为时间标准。

  

制定工作标准的关键是定义"正常"的工作速度,正常的技能发挥,例如,要建一条生产线,或者新开办一项事务性的业务,需要根据需求设计生产运作能力雇用适当数量的人员。假定一天的生产量需达到1500个,则必须根据一个人一天能做多少个来决定人员数量。但是,一个人一天能做的数量是因人而异的,有人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工作速度就快,还有一些人则相反。因此,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人正常工作能力的标准。这种标准的建立,只凭观察一个人做一个产品的时间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观察一定的时间、做一定数量的产品,并观察若干个人,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得出标准时间。此外,即使经过这样的一些步骤建立起了工作标准,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后,也仍需不断地观察、统计,适时地进行修正。

  

折叠编辑本段设计作用

  

制定生产运作能力计划

  

根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标准时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制定其人员计划和设备计划,包括设备投资和人员招聘的长远计划。也就是说,企业首选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量,然后根据生产量和标准时间可决定每人每天的产出以及所需人数,再根据每人操作的设备和人员总数决定所需设备数量,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制定设备和人员计划。此外,生产进度计划的制定也需要有较精确的标准作业时间为基础。例如,标准作业时间是决定生产周期的重要前提。

  

进行作业排序和任务分配

  

根据不同工序完成不同工作的标准时间,合理安排每台设备每个人的每天工作任务,以防止忙闲不均、设备闲置、人员闲暇的现象,有效地利用资源。

  

进行生产运作系统及生产运作程序设计

  

工作标准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生产运作系统设计方案,以帮助决策,也可以用来选择和评价新的工作方法,评估新设备、新方法的优越性。

  

折叠编辑本段管理作用

  

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用工作标准可以确定一天的标准工作量,如果想鼓励员工多完成工作,可根据工作标准确定"超额"完成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用于成本和价格计算

  

以工作标准为基础,可以建立产品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又可以用来制定预算,决定产品价格,以及决定自制还是分包这样的生产运作战略。

  

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

  

比较一个员工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标准,从而判断他工作绩效的好坏。

  

折叠编辑本段使用弊端

  

工作标准在工作设计以及许多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使用工作标准也有一些不利之处。

  

一是当工作标准的使用与工资挂钩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工人说标准过高而反对工作标准,经营管理人员认为工作标准过低时也反对工作标准。事实上工作标准过高或过低均不好,它会给制定生产计划、人员安排计划带来很多困难,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但是,工作标准的"高"与"低"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尺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工作标准的使用有一定难度。

  

二是认为工作标准缺乏对人的尊重,把人当作机器来制定机械的标准,因此主张采用"全员参与"等方法,不赞成使用工作标准。也有人认为,制定工作标准本身就要耗费相当的时间、人力和费用,其成本恰好与工作标准所能带来的益处相抵消,甚至不够抵消,因此得不偿失。

  

三是,如果制定了工作标准,员工为避免企业将工作标准提高,即使创造了更好的新工作方法,也会保密,这样难以使生产率提高。

  

折叠编辑本段报酬制度

  

折叠计件

  

计件报酬制度是根据一个人或一周的生产数量来决定其报酬,干得多的多拿报酬,反之亦然。这样,为了确定单件产品的报酬,首先必须确定一天的标准、公正的工作量,然后推出单件标准时间。一般是采取一些作业测定的方法进行作业测定以确定能代表大多数人正常水平的工作速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标准和报酬水平。

  

折叠个别激励制度

  

计件报酬制度实际上也是带有激励性质的,对于每一个人、所作的每一产品都付给同样的报酬(即按同样的标准)。而个别激励制度是指,只对那些有高度工作热情、工作出色、超出一般正常的工作标准以外的那部分工作成绩予以奖励,支付额外的报酬。在这种制度中,通常有一个基本的工作标准,表示正常应达到的工作水准(主要指数量),这个数准也要靠作业测定的方法来决定。例如,工作标准为一天做50个产品,某工人一天做了60个,则多做的10个可按个别激励制度另付报酬。这个报酬的比率可有多种,或高于正常收入(平均单件工资),或低于正常收入。

  

折叠与质量的关系

  

在企业中实行带有激励性质的报酬制度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制度的目的通常是为了鼓励员工有更高的产量。但是,这样容易使人产生忽略质量的倾向。试想如果一个工人一天的产量是标准产量的115%,但其中有20%的不良品,那么这样的高产量又有何意义?因此,应该采取一些办法,使质量和产量同时得到保证。这里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惩罚式方法,即出现不良品时减少工人应得的报酬,或者要求工人对不良品进行返修,返修时的工作时间按低于正常水平的工资支付。但后者的前提是不良品还有可能返修,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可能返修的;另一种是激励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对于额外的努力付给额外报酬,报酬按两个标准支付: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

  

排列法,也称简单排列法、序列法、部门重要次序法,是由工作评价人员对各个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并根据岗位工作相对价值的大小按升值或降值顺序排列,来确定岗位等级的一种工作评价方法。

  

(1)排列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这些内容在第二章中已阐述过。

  

第二步,由工作评价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分别根据工作说明书,或者自己头脑中对该项工作的印象,对工作按照难易或价值大小的次序进行排列。

  

排列工作顺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卡片排列法,即将工作说明书用简明文字写在小卡片上,按次序排列起来。难度或价值最大的工作应排在一等,难度价值第二的排在二等。如果两个或更多个工作难度价值并列同等,则排列在同一等级。具体做法是:先确定最高和最低的工作,再确定中等的,然后确定最高和中等以及最低和中等之间的等级。

  

另一种是成对比较排列法。例如,某部门有六个岗位的工作,分别称为甲、乙、丙、丁、戊、己。先将六项工作分别按横竖排列于上表内,然后运用“012”比较评价法对六项工作分别进行判断比较。具体办法是把每一岗位的工作与其他的五岗工作逐一比较,并做出不难、难度相同、难的判断。当判断为不难时,就做“0”记号;判断为难度相同时,就做“1”记号;判断为难时,就做“2”记号。最后,在表中“总额”一栏中加总出判断每项工作难度次数。分类法,也称分级法或等级描述法,是事先建立一连串的劳动等级,给出等级定义;然后,根据劳动等级类别比较工作类别,把工作确定到各等级中去,直到安排在最后逻辑之处。

  

(1)分类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是建立工作类别或级别。无论是对同一种性质的工作还是对包括各种性质工作在内的组织整体,都要确定等级数目。等级的数目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组织规模大小、职能的不同和工资政策。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对所有单位都普遍适用的规则。

  

第二步,是等级定义,即给建立起来的工作等级做出工作分类说明。

  

等级定义是在选定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是确定基本要素,以便通过这些要素进行等级定义或分类说明。这些要素主要是:技术要求、智力要求、脑力和体力消耗程度、需要的培训和经验、工作环境。

  

接下来的工作是在选定要素的指导下进行等级定义。等级定义要为工作等级的评定分类提供标准,因此,要清楚地描述出不同等级工作的特征及其重要程度。一般等级定义的做法是从确定最低和最高等级的岗位开始的,因为这相对容易些。在分类定级中,对低级别的工作要求大致是:能够在领导者指导下处理简单的日常工作,很少或不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独立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较高级别的工作要求依不同程度而定,包括文化素质、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责任,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中列出了五种分类等级,是根据工作名称并按升值顺序排列的。

  

三级职员:集中注意日常工作快速而准确,在监督下工作,可能或有可能对最后结果承担责任。

  

二级职员:不受他人监督,对工作细节十分通晓,有特别的工作技能。人员思想高度集中,特别准确、快速。

  

一级职员:必须具备二级职员的特点,承担更多的责任。

  

资深职员:从事技术性和多种多样的工作,偶尔要独立思考并从事困难的工作。这就要求具有特殊的办公室工作能力,并对所在部门的工作原则和业务基础有透彻的了解,在任何范围内都不受他人监督,工作只受有限的检查。人员:可靠,值得信赖,足智多谋,能够制定决策。

  

解释职员:那些从事或有能力完成工作的主要部分的人员。对工作的综合要求是更能独立思考,而且能够超出监督或日常工作的范围去考虑更深入的问题。

  

等级定义是分类法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要求极高,它必须使两个等级之间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大小显而易见。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等级定义花费的精力最多、时间最长。

  

第三步,是评价和分类,即由评价人阅读工作分类说明,并依据评价人对工作的相对难度、包括的职责以及必备的知识和经验的理解,来决定每项工作应列入哪一等级。

  

如果上一步工作中等级定义精细明确,那么这一步工作就相当容易了。但如果定义含糊抽象,评价委员们理解不一,就会影响评价分类的准确性。所以重要的是要把上一步的等级定义做好。

  

在评价分类中,有一个比较容易的办法,是根据等级定义表明的特征,在每个等级中先选择一个代表性岗位,这样,评价委员们便有了评价其余工作岗位的参照系。随着评价的进行,对单个岗位的划等就变得容易起来了,因为前面划了等的岗位会使后面未划等的岗位都归入了等级,就可以确定每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了。因素比较法是一种比较计量性的工作评价方法,与工作排序法比较相似,因此可以将它看作是改进的工作排序法。因素比较法与工作排序法的第一个重要区别是排列法只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比较各种工作,而因素比较法是选择多种报酬因素,然后按照每种因素分别排列一次。因素比较法与工作排序法的第二个区别是因素比较法是根据每种报酬因素得到的评估结果设置一个具体的报酬金额,然后计算出每种工作在各种报酬因素上的报酬总额并把它作为这种工作的薪酬水平。

  

(1)因素比较法的步骤。因素比较法的基本实施步骤是:

  

第一,在每一类工作中选择标尺性工作作为比较的基础。所选择的标尺性工作应该是那些在很多组织中都普遍存在、工作的内容又相对稳定同时其市场流行工资率公开的工作。标尺性工作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其他报酬根据基本工资的水平进行调整。

  

第二,把一个工作类别中包括的各种工作的共同因素确定为补偿因素,这些补偿因素可能包括责任、工作环境、精力消耗、体力消耗、教育水平、技能和工作经验等因素。

  

第三,根据标尺性工作所包括的各种补偿因素的规模确定各种标尺性工作在各种补偿因素上应该得到的基本工资,其水平应该参照市场标准,以保证企业报酬体系外部公平性的实现。各种标尺性工作在各种补偿因素上应该得到的报酬金额的总和就是这种标尺性工作的基本工资。第四,将非标尺性工作同标尺性工作的补偿因素逐个进行比较,确定各种非标尺性工作在各种补偿因素上应该得到的报酬金额。这一步骤确保了各种工作之间的内部公平性。第五,将非标尺性工作在各种补偿因素上应该得到的报酬金额加总就是这些非标尺性工作的基本工资。计点评分法又叫点数法。点数法是把工作的构成因素进行分解,然后按照事先设计出来的结构化量表对每种工作要素进行估值。点数方法是目前国外的公司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工作评价方法,在开展工作评价的组织中有一半以上采用的都是点数法,近几年中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也大多采用的是点数法。

  

应用点数方法进行工作评价的步骤一般是: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第二步,选择报酬因素。所谓的报酬因素指的是能够为各种工作的相对价值的比较提供依据的工作特性。常见的报酬因素包括技能、责任、工作条件和努力程度等。一般在工作评价委员会确定报酬因素时,会根据相对于工作的重要性来选择报酬因素。根据情况需要,所选择的报酬因素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包含很多个。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报酬因素的数目一般在3到25种之间,典型的情况是10种左右。第三步,为各种报酬因素建立结构化量表,来反映各个等级之间的程度差异。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委员会要把每种报酬因素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分为若干等级,按照每种等级差异的大小分别赋予一个相应的点数。在各种等级中,应该给出工作岗位的若干例子,以此作为标尺性工作。

  

为了使设计出来的量表具有合理的结构,评价委员会首先需要为各种报酬因素的重要性赋予一个权重,报酬因素的权重是与这种因素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相一致的。假定工作评价委员会决定使用技能、努力、责任和工作条件四种报酬因素,然后决定他们要使用的总点数,如1000。然后根据各种补偿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分配这些点数。假设技能的权重被确定为20%,那么将有总共200点分配给技能。如果技能被划分为10个等级,每提高一个等级点数增加20点,那么,一项需要掌握最低等级技能的工作在技能方面就应该得到20点,而一项需要掌握次低等级技能的工作在技能方面就应该得到40点,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工作需要最高等级的技能,那么它在技能方面就应该得到200点。按照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努力程度、责任和工作条件进行同样的处理。在设计结构化量表的过程中,每种报酬因素划分的各个相邻级别之间的差距最好相等。

  

安全标准化评审方法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企业应当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

  

5核心要求 5.1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组织机构

  

企业应按规定设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2.2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5.3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4.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

  

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5.4.2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档案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装置设施安全管理、建设专案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装置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装置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5.4.3操作规程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5.4.4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4.5修订

  

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5.4.6档案和档案管理

  

企业应严格执行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

  

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5教育培训

  

5.5.1教育培训管理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5.5.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5.3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置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5.5.4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5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生产装置设施

  

5.6.1生产装置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专案的所有装置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装置设施应与建设专案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按规定对专案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装置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5.6.2装置设施执行管理

  

企业应对生产装置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执行。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装置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装置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装置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装置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5.6.3新装置设施验收及旧装置拆除、报废

  

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企业应执行生产装置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装置设施。

  

拆除的生产装置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装置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5.7作业安全

  

5.7.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装置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5.7.2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装置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5.7.3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装置设施上,设定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企业应在装置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定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定围栏和警示标志。

  

5.7.4相关方管理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不得将专案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专案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5.7.5变更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装置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5.8隐患排查和治理

  

5.8.1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专案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资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5.8.2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装置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5.8.3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5.8.4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重大危险源监控

  

5.9.1辨识与评估

  

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5.9.2登记建档与备案

  

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5.9.3监控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5.10职业健康

  

5.10.1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定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定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装置,设定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装置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效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定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5.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5.11应急救援

  

5.11.1应急机构和队伍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5.11.2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5.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5.11.4应急演练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5.11.5事故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5.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5.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许可权,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13.1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档案,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5.13.2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安全标准化评审表怎么填

根据表格上的内容,全部完成的打满分,未完成的注明未完成的内容,按照要求扣分。

  安全标准化评审凭什么需要评审费

呵呵,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主管部门请的专业资质机构给企业评审,企业都是赚钱的。其实应该***买单。安标我做了8年了,哎,咨询机构咨询费,考评机构考评费,都是为了生活而已

  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否决项什么意思

安全标准化现场稽核中的否决项指的就是这个专案如果不合格,该稽核就是不予通过,为不合格的。待整改后再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稽核。

  

:wenku.baidu./link?url=yHpPZMq_KFh0ZrTCWYnI0iFQPk_B4v8Nu6emFyl3CwjKrfnf3_3-C2xVicMM8qkl3C52Wv2l2dQd9US9RG7YWP22QqtEt7pOXiGAq21OiCG

  如何评审危化安全标准化

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自评/考核评价标准(试行)进行评审。

  

  安全标准化谁评审怎样收费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自国发[2010]23号档案要求“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以来,各地尤其是示范城市和示范去全力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

  

一是评定标准的问题。按照国发[2010]23号和国发[2011]40号档案,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但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部分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尚未出台,直接影响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成为这些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瓶颈。

  

二是达标企业管理的问题。虽然国发[2010]23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指出:“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要依法予以关闭。”但安全监管部门如何监管企业标准化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规定时限如何把握、责令停产整顿如何执行、地方***如何关闭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操作性不强。

  

三是评审费用的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明确规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中不得收取费用。”但按现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实际情况,作为法人单位的评审单位不收取费用是不可能的,而目前国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行业自律规定,评审收费亟需规范。

  

四是评审人员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1〕18号),“工贸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过程标准化。2013年底前,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2015年底前,所有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全国这么多的工贸企业全部到达标准化水平,需要数量庞大的评审单位和评审人员,而目前各地的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寥寥无几,根本满足不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实际需要。

  安全标准化花了多少评审费

评审费主要依据当地的情况。尽量不做咨询,咨询费用很贵的,资料自己做就可以的。工贸、危化、烟花、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行业的安全标准化达标资料我都有,全套的全是。可以参考。

  怎样才能通过三级安全标准化评审

根据相应的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做资料,规范现场,自评,然后申请评审。需要达标资料吗,各行业的全套达标资料都有,求~奇异就思思O6奇异。

  安全标准化评审通过后还有那些工作程式

1、领取评审组织单位颁发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有效期3年)。

  

2、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后,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并报评审组织单位审查备案。

  

3、接受评审组织单位的抽查。

  

仅供参考!

  安全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什么时间开始执行

查询***档案,不同企业不同时间开始的,比如危险化学品企业2005年开始施行,2011年开始全部实施;冶金等工贸企业、非煤矿山2011年也开始逐步实施。各省市在2012年才全部铺开实施。

  

员工考核标准:

  

1、德:即考核员工的思想政治表现与职业道德。

  

2、能:是指员工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员工的基本业务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3、勤:是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

  

4、绩:主要指工作业绩。包括可以量化的刚性成果和不易量化的可评估成果。

  

5、个性:主要了解员工的性格、偏好、思维特点等。

  

6、创新:鼓励员工有创新精神,时代在进步,处事方式也要变革。

  

员工考核是指公司或上级领导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衡量与评定员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能力与效果的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工作,为公司服务。

  

员工考核的作用包括4点:

  

(1)考核有利于评价、监督和促进员工的工作,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2)为确定员工的劳动报酬与其他待遇提供科学依据;

  

(3)为个人认识自我、组织进行考核,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有利于管理者了解下属,以便进行合理的岗位调整及职务晋升。

  

扩展资料:

  

员工考核的方法:

  

1、实测法是指通过各种项目实际测量进行考评的方法。例如,对员工进行生产技术技能的考评,通常采用现场作业,通过对其实际测量,进行技术测定、能力考核。

  

2、成绩记录法是指将取得的各项成绩记录下来,以最后累积的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能实行日常连续纪录的生产经营活动,如生产数量、进度、质量投诉等。

  

3、书面考试法是指通过各种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考评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员工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测定。

  

4、直观评估法是指依据对被考评者平日的接触与观察,由考评者凭主观判断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易受考评者的主观好恶影响,科学性差。

  

5、情景模拟法是指设计特定情境,考察被考评者现场随机处置能力的一种方法。

  

6、民主测评法,即由组织的员工集体打分评估的考核方法。

  

7、因素评分法,即分别评估各项考核因素,为各因素评分,然后汇总,确定考核结果的一种考核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员工考核